正规期货配资 新民节气·立秋|啃秋,舌尖上的“瓜”事有讲究
立秋时节,“啃秋”咬一口西瓜,是老底子流传下来的习俗,寓意咬住暑气的尾巴,迎接凉爽的秋天。然而,当上海人今年立秋拿起西瓜准备啃秋时,是否困惑过:这口瓜好像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本地8424?啃秋这一流传至今的习俗,在上海有了哪些新变化?新民晚报记者专访农学专家,为您揭开“现代啃秋”啃的科学“底气”。
一问 啃秋啃的究竟是什么瓜?
啃秋,又称咬秋。这一口啃得是什么?民俗研究表明,尽管茄子、芋艿等时令蔬菜也是立秋餐桌上的佳品,但它们均非“啃秋”仪式中的指定“选手”,啃秋的核心主角自古以来就是西瓜。
啃秋源于明代南京地区,相传有民众通过食用西瓜治愈癞痢疮,后逐渐演变为立秋吃瓜的传统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里,“立秋日,家家食西瓜,曰‘啃秋’”的记载已有300年历史。清代《津门杂记》也明确提到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啃秋因地域不同,形式各异,比如,天津人吃西瓜或香瓜,江浙地区将西瓜与烧酒同食。
上海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部分,自然继承了这一习俗。老上海人会在立秋当天买西瓜,全家围坐而食,作为对酷暑的告别。上海地方志里面就曾提到,立秋日,沪地民间有“啃秋”之俗,家家食西瓜,以祛暑气。古人们深信,在夏秋之交的立秋日啃上一口清凉多汁的西瓜,能有效祛除暑热残留的“余威”,预防秋燥可能带来的腹泻等不适。
二问 本地瓜“谢幕”后,瓜从哪来?
“很遗憾,立秋时节,上海本地西瓜的‘黄金档期’已经结束了。因此,此刻上海人啃得都是外地瓜。” 为什么立秋已经啃不上“上海瓜”了?上海市农科院西瓜课题组副研究员李超汉解释说,这份遗憾背后,是上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西瓜生长的科学规律。
上海人钟爱的本地西瓜,尤其是当家品种8424以及近年来的后起之秀如黑津、金山小皇冠、美都等,它们的上市有明确的“时间表”,比如,小巧玲珑、颇受年轻人追捧的早熟品种,如“黑津”小西瓜,往往在每年四月中旬就率先登场,抢鲜满足市民尝新的愿望;“金山小皇冠”则跟随“黑津”走进市民的餐桌;中大果型的8424、美都等,则通常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迎来盛产期,是夏日里当之无愧的解暑明星。然而,一进入八月立秋,上海本地西瓜便基本宣告“谢幕”。“一是,高温‘烤’验让西瓜难以承受。上海大部分的西瓜都是大棚栽培的,一到夏天大棚里的温度特别高,不适合西瓜果肉的发育,持续的高温炙烤,会让瓜藤难以维持正常生长,果肉发育也受到严重抑制。二来,梅雨降‘质’。梅雨季带来的高温高湿环境,不仅易让西瓜滋生病虫害,也会直接影响西瓜的糖分积累和口感。”
啃秋是民俗文化的传承,而现代科学则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来自全国不同省份西瓜的超强“续航能力”能满足上海市民大口吃瓜的需求。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西瓜行业分析报告给出了一份全年“西瓜地图”:早春时节,来自云南、海南、广西的西瓜率先登陆;四月到七月,是上海本地瓜的“主场时间”;为了弥补酷暑上海本地西瓜口感下降的缺憾,来自江苏、山东、辽宁及西北地区的西瓜稳稳“接棒”上海夏秋季市场;等到秋冬季节,云南、海南、两广等温暖地区的西瓜又会陆续上市。“‘啃秋’之后的瓜果自由背后,仰仗的是全国西瓜产区高效‘接力’和现代物流发达的保障。”
三问 啃秋瓜真的会“坏肚”吗?
立秋啃瓜,总绕不开那句老话:“秋瓜坏肚”。这口瓜,到底还能不能安心啃?科学的角度看,“坏肚”的锅,不能简单扣在“立秋”或“西瓜”头上。
从中医学角度来说,西瓜本性寒凉。立秋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人体脾胃的阳气也可能相对夏季有所减弱。此时,如果贪凉猛吃冰镇西瓜,对于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,确实可能刺激肠胃,引发腹胀、腹泻等不适。因此,古人“啃秋防腹泻”的说法,其本意更侧重于适量食用新鲜西瓜以清热祛除暑湿残留。
“坏肚”的最大风险在于“隔夜冰瓜”。西瓜一旦切开,暴露的瓜瓤就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,尤其是冷藏超过8小时甚至隔夜的冰镇西瓜,滋生细菌(如嗜冷菌)的风险显著增加。立秋后早晚温差开始加大,人体肠胃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,此时食用储存不当的冰镇西瓜,更容易“中招”。
李超汉说:“西瓜是承载着农民耕种的果实,是讨好市民舌尖的美味,在立秋的节点上,大家不妨切一盘西瓜,品尝一份清甜正规期货配资,度过一段时光。”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正规期货配资 神农架首次发现珍禽小杓鹬
- 下一篇:没有了